本報記者 歐陽金雨
  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,這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從容就義的“六君子”之一譚嗣同留給後人的悲壯絕唱。
  湘學溯源的最後一站,來到了譚嗣同的故鄉——瀏陽。
  青瓦粼粼、鑲木成室的譚嗣同故居,位於瀏陽市北正南路,面街而立,於鬧市之中獨闢一處寧靜。
  故居共有三進一廳,占地2000多平方米,前棟面闊五間進深兩間,中堂與後堂設過亭,兩廂設置亭榭樓閣。漫步故居,仿佛每寸空間都飛揚著、飄蕩著、瀰漫著一個頂天立地的靈魂。
  那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。譚嗣同先後師從歐陽中鵠、塗啟先、劉人熙,研讀王夫之等人著作,又接觸算學、格致等自然科學。他還曾游歷江南塞北,行程八萬餘里。開闊的視野、豐富的閱歷,令其思想開明,富於鬥爭性。他主張,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,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;他公開提出廢科舉、興學校、開礦藏、修鐵路、辦工廠、改官制等變法維新觀點;他甚至還寫文章直接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。
  那是一位捨生取義的英雄。走進故居內廳,我一抬頭便看見了右邊天井一側懸掛著的譚嗣同就義時的畫像。那年譚嗣同33歲,穿著月牙色的短衫,昂首挺胸地站在血淋淋的鬼頭刀旁邊,濃眉俊目,閃爍似電,有一種立於山嶽、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。
  暗自回想,在100多年前那個萬馬齊喑、風雨如晦、國家和民族為異族魚肉的時代,譚嗣同在菜市口的刑場上慷慨授首時,除了“有心殺賊,無力回天”的一腔孤憤,支撐他不為劊子手的淫威稍懾精魂的,一定還有他以熱血喚醒國人變法圖強的殷切期盼。
  欣慰的是,後來有多少湖湘子弟、多少華夏志士在他的感召下,衝決網羅、報國圖強:黃興、蔡鍔領導了辛亥革命,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……
  今天,譚嗣同精神留給我們怎樣的內核呢?湘潭大學副校長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湘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繼平為我們作瞭解答:“譚嗣同的精神內核,可以總結為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、‘我自橫天向天笑’的犧牲精神、衝破一切網羅的批判精神、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開放包容的治學精神。”
  站在故居旁的譚嗣同廣場,憑欄而立,車水馬龍、熙熙攘攘的北正南路顯示出今天瀏陽的繁華。
  百年後,在故鄉鬧市還有這樣一處所在,沉積著歷史的塵埃、人文的歲月,啟迪著後人前赴後繼、勇往直前。當年的譚嗣同,也應當含笑九泉了。
  譚嗣同簡介:
  譚嗣同(1865年-1898年),湖南瀏陽人,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,維新志士。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,失敗後被殺,年僅33歲,為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。譚嗣同所著《仁學》,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,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。
  後記:
  十幾天來,我們在8位湘學人物的塑像、墓碑前恭敬地鞠躬,懷想他們的豐功偉績、高山景行,也記錄了人們對湘學精神的弘揚、傳承與創新……在文字與鏡頭沒有到達的角落深處,還有無數相似的人們,懷著相似的情感,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純正文化情感與價值取向最結實的底部。
  作為媒體,我們的使命不僅是瞬間的記錄與見證,更應是長久的觸動與激發。
 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湘學溯源沒有結尾,這是一部弦歌不輟、薪火相傳的長篇紀錄片。  (原標題:碧血丹心譚嗣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zvdhmx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